辞旧迎新|开笔之最乾隆帝
一场雪 醉了一座“宬”
小编带您回味一下皇史宬的雪景
(视频拍摄/宋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完整保存了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元旦开笔。乾隆皇帝在位60年,再加上做太上皇帝的三年多,总共写了64份元旦开笔,都保存完好,至为难得。其中乾隆元年、二十五年、六十四年的元旦开笔,以其所处时间点之特殊,颇有解读的价值和意义。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25岁。不同于祖父、曾祖父冲龄继位,对权力和地位基本无感,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些政治历练,但又不同于父亲“高龄”继位,在走向皇权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争斗与隐忍,继位之后,又因为得位不正的传言而身受众议,亦因为对政敌、弟兄的冷酷无情而备受诟病。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憧憬着能够像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创就一世伟业,成为一代圣主。
▼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乾隆皇帝对元旦开笔书吉语并不陌生,初登皇位的他,心中的鸿图壮志难以抑制,竟然破天荒开笔写了三笺心愿。第一笺上写道:“登基宜良,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月光明,万民乐业,四海清宁,刀兵永息,长享升平,所求如愿,所愿遂成”。第二笺中行用朱笔写道:“元年元旦,海宇同喜,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左右行用墨笔写道:“愿天下臣民永享升平,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最后在第三笺中更尽情发挥,先用朱笔写了“天清地宁,海宴河清,天下太平,万姓安生,雨旸时若,百谷丰登,臣民乐业,上下安宁,中外清吉,所向皆从,风调雨顺,大有年成,所求如愿,所愿皆成”。又用墨笔写道:“新年大喜,四季八节十二时永永平安,吉祥如意。”或许是心情过于激动,竟然忘记换笔,“新”字仍用朱笔书写。这156字的元旦开笔吉语,也是现存清代皇帝开笔之最。纵观这三笺吉语,此时的乾隆皇帝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 乾隆皇帝朝服像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50岁。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颇为成熟的君主了。他晚年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其时已经完成四役,尤其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基本完成了父祖未竟的事业,统一了西北。此后征战安南、缅甸等,不过是出手教育不听话的附属国小兄弟,或是镇压地方叛乱。至此,乾隆皇帝已经奠定和巩固了清朝的基本版图,内心对于皇朝霸业功定的兴奋已不可遏抑。在这年的元旦开笔中,他写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万民安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武成功定,休养生息”。
▼ 乾隆二十五年元旦开笔
但在位二十多年之后,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有过两次南巡经历,而且正在酝酿第三次,再加上多次东谒盛京祖陵、考古吉林、避暑承德、秋狝木兰、西幸五台、朝圣孔府、登高泰山等,见识了各地的秀丽景色,领略了南北的壮丽河山,他的见闻与兴趣已甚为广博,对元旦开笔这种老百姓的小把戏已经不那么热衷了。自此之后的三十多年,元旦开笔已经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清宫新年习俗。每年的吉语几乎都固定不变,“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决定禅位后,曾将嗣位的嘉庆皇帝召到养心殿东暖阁明窗下,专门教授元旦明窗开笔的仪典。至于教授到什么程度,嘉庆皇帝没有细说,但观嘉庆元年元旦开笔,中间朱书“嘉庆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两侧墨书“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整个开笔的书写及遣词用句,的确是“谨遵皇考成例”,没有任何变化。其后诸帝也都谨遵成例,不敢稍有变更。
▼ 乾隆皇帝元旦开笔
有学者认为,清宫元旦开笔吉语内容的固化是乾隆皇帝怠惰倦政、思想僵化的标志,其治世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由盛而衰的根源。自乾隆二十五年至清朝覆亡的150余年中,清代皇帝不断地重复着这份24字的空话、套话,不再锐意进取,致使国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为求金瓯永固的皇帝元旦开笔之典,也完全失去了它的政治价值和意义。诚然,此说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但这种纯粹的结果逆推模式,是否有些武断呢?清入关后共传10帝,乾隆皇帝是第4位皇帝。此说法是否也完全抹杀了自乾隆朝中期之后诸位皇帝对于国家发展的苦心孤诣呢?此外,元旦开笔是作为年俗游戏引入宫中的,自始至终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把它上升到国家祈愿的高度,并视为皇帝执政心态变化的标准,恐有牛鼎烹鸡之嫌,也是其不能承受之重吧!
▼ 乾隆皇帝禅位诏书内容(部分)
乾隆六十四年(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89岁。三年多前,85岁的乾隆皇帝决定禅位给十五皇子永琰,是为嘉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帝王,繁琐的王朝政务早已令乾隆皇帝头痛不已。自乾隆朝晚期开始,他便对外宣称“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既是默祷,那是否真有其事,外人就无从得知。于是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他便着手对紫禁城东北的宁寿宫区域进行改扩建,作为自己传位后的颐养之所。这一区域的建设,直接听命于乾隆皇帝本人,也代表他心目中紫禁城应有的格局。在宁寿宫区域改扩建完成的第二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便发布上谕,对外宣布“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为示决心,数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九年(1783年)十二月,同样的话,乾隆皇帝又重申了一次。而从档案记载可知,乾隆皇帝秘密立永琰为储君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如此看来,乾隆三十七年开始整修宁寿宫区域,三十八年秘密立储,四十二年整修工成,四十三年对外宣布归政之期。时间联结甚是微妙,已然到了亟不可待的地步。
▼ 乾隆帝老年朝服像
但是,乾隆六十年禅位之时,他却食言了,并没有搬往宁寿宫区域的养性殿,仍然住在养心殿,而将原来的“太子宫”——毓庆宫扩建装修,提升规格,作为嗣位的嘉庆皇帝的居住之所。乾隆皇帝在禅位诏书里明确宣布:“其尊号繁文,朕所弗取,毋庸奏上。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如此便名正言顺地把繁琐的朝廷具体事务让嗣皇帝去处理,自己却仍掌握着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实权尽揽。正如乾隆皇帝令和珅对前来觐见的朝鲜使臣宣旨时所说:“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而嘉庆皇帝只是“侍坐太上皇侧”,日日上演着“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的戏码。
▼ 乾隆六十四年元旦开笔
禅位之后,宫外用嘉庆年号,宫内却仍使用乾隆年号。甚至为了太上皇帝高兴,仍然要颁印乾隆年号时宪书。乾隆六十四年元旦,曾经精力旺盛的乾隆皇帝,已经异常老迈,头脑也不甚清楚。去年冬天偶感风寒之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饮食剧减,视听不能如常,老态顿增。但开笔之时,他仍然强撑病体,颤颤巍巍地用朱笔写了“乾隆六十四年元旦”数字后,又用墨笔写道,“万象更新,三阳启泰,和气致祥”。或许是体力不支吧,往年常写的后四字“丰年为瑞”并未书写。而最后的“祥”字,竟然写到下面的垫纸上了,黄笺上只留下小半个字。字体亦不复当年的苍劲,歪歪斜斜,几不可辨。两天后的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驾崩,这也是他最后一份元旦开笔。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